香港 2025 年《施政报告》于 9 月提前发布,这也是李家超担任特首以来的第四份施政报告。报告以 "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" 为主题,在教育与人才战略上推出系列重磅举措。
其中,五大核心政策与内地学生及赴港家庭紧密相关,不仅大幅拓宽升学通道,更构建起 "留学 - 就业 - 定居" 的全链条支持体系,标志着香港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人才。

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本次施政报告中迈出关键一步。自 2026/2027 学年起,各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就读比例上限将由现行 40% 大幅提升至 50%,这是继 2023 年从 20% 翻倍至 40% 后的再次重大突破。
值得关注的是,港八大每年为本地生预留的 15000 个资助学位名额保持稳定,扩招完全针对新增的非本地生配额,意味着内地高考生及国际生的升学机会将显著增加 —— 按原有比例推算,内地生名额将从约 6000 人增至 7500 人,增幅达 25%。
硕士教育领域呈现 "规模扩张 + 专业创新" 的双重利好。总招生规模较上年扩大 20% 的同时,港校新增 38 个热门专业,其中香港大学一次性推出 11 个新专业,包括财富管理、可持续会计与金融、低空技术等前沿领域。
这些新增专业因处于起步阶段,录取标准相对灵活,特别适合考研后补申、申请结果不理想想加申的学生把握 "政策窗口期"。
香港中文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等也同步新增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学、家族办公室等贴合市场需求的硕士项目,形成与金融、创科等重点产业的人才培养衔接。

为提升香港教育的全球吸引力,政府将投入 4000 万港元设立 "留学香港专班",全面支持港八大深入内地及海外开展招生推广,并举办暑期游学体验活动。
这一举措与报告中 "打造留学香港优质品牌" 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,将帮助内地学生更直观了解香港的学术优势 —— 如香港大学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稳居前 25,且拥有 100 亿港元 "产学研 1 + 计划" 支持的科研资源,单个项目最高资助达 1 亿港元。
长期困扰赴港学生的住宿难题将得到实质性缓解。施政报告明确推进 "城中学舍计划",在新开发地块集中兴建学生宿舍,这与北部都会区 "北都大学教育城" 的 2 万宿位规划形成呼应。
该教育城占地 46 公顷,计划容纳 3.8 万名学生,距新田科技城仅一站之隔,未来将实现 "住宿 - 学习 - 实习" 的地理闭环。随着这些规划的落地,香港高校 "一位难求" 的住宿困境有望在 3-5 年内得到根本改善。

在人才引入方面,施政报告明确延续备受关注的高才通计划。数据显示,已有 23 万人才通过优才、高才通等计划落地香港,其中高才通计划表现尤为突出:截至 2025 年 7 月,首次签证到期的 13,678 名高才中,续签申请率达 54%,而获批率高达 94%。
细分来看,A 类(高薪人士)续签率 77%、获批率 96%,远高于整体水平,反映出高收入群体对香港发展环境的高度认可。
就业质量数据更印证了政策成效:95% 的高才通人才收入高于全港收入中位数,超过一半的人实现月薪翻倍,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和创科等香港重点发展领域。
施政报告同时强调,人才引入是长期战略,计划不会终止但会持续优化,为有意赴港的优秀人才吃下 "定心丸"。
这与香港高校新增的人工智能、金融科技等专业形成人才培养与引进的良性互动,构建起 "学业 - 职业 - 身份" 的发展通道。

针对投资移民群体,施政报告在保持 3000 万总投资额要求不变的前提下,大幅优化资产配置结构:非住宅物业计入额度从 1000 万提升至 1500 万,住宅物业门槛则由 5000 万下调至 3000 万。这一调整使投资组合更灵活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投资标的与香港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。
政策鼓励投资于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,这些正是施政报告中 150 亿港元专项投资的重点产业。
这种 "政策引导 + 市场机遇" 的双重属性,使投资移民不仅成为身份获取的途径,更成为分享香港新经济增长红利的机会。
从升学扩招到住宿改善,从人才政策延续到投资门槛优化,本次施政报告释放的信号清晰而强烈:香港正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,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教育生态和发展环境。
对于内地学生而言,这意味着更多元的升学选择和更顺畅的职业发展路径;对于投资者来说,则迎来资产配置与身份规划的双重机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