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香港《施政报告》释放教育国际化重大信号,两项政策形成从中学到大学的「升学直通车」机制,为非本地家庭提供全新选择。


政府首次允许直资学校通过自资模式扩大非本地生规模,获批学校可上调班级数目及班额,专门招收持学生签证的国际及内地学生。这一政策打破了此前非本地生仅能就读国际学校的局限,使优质直资教育资源向境外开放。
继 2024/25 学年将非本地生限额提升至 40% 后,政府宣布 2026/27 学年起进一步上调至 50%。按本地生 15,000 个资助学额计算,非本地生名额将从 6,000 个增至 7,500 个,增幅达 25%。值得注意的是,扩招学额全部为自费性质,不占用公帑资源。

这组政策特别适合未取得香港身份但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:
全程自资模式:中学至大学阶段均不享受政府补贴,需全额支付学费
简化签证流程:学生凭学校录取信申请学签即可,无需依赖家长身份办理居留
免陪读安排:根据入境处规定,持有效学签的中学生可独立在港就读,家长无需赴港陪读

中学阶段:直资学校学费差异较大,2024/25 学年中一学费从 2.45 万港币(福建中学)到 9.35 万港币(启思中学)不等,年均约 10 万港币的预算具有代表性。
大学阶段:非本地生学费因专业而异,2025/26 学年 STEM 专业(如港大工程学院)学费达 21.8 万港币 / 年,非 STEM 专业约 19.8 万港币,年均 15-22 万港币成为常态。
隐性成本节约:无需家长放弃内地工作赴港陪读,按香港平均家庭佣工月薪 5,000 港币计算,年均可节省 6 万港币人力成本,部分抵消学费支出。


《施政报告》第 144 条特别强调将加大违规办学打击力度。教育局明确指出,非本地生必须通过正规学校申请学签,任何通过「挂靠学校」「虚假录取」获取居留资格的行为都将面临签证失效、遣返等严重后果。建议家长通过以下渠道核实信息:
• 教育局官网直资学校试点名单
• 入境处学签申请指南(ID 995A 表格)
• 大学官方招生办公室咨询热线


计划 2026 年入读中学的家庭,需关注 2025 年底公布的首批直资试点学校名单;瞄准大学扩招名额的学生,应注意头部院校竞争加剧 —— 港大、理工大 2024/25 学年已用满 70% 以上的非本地生限额,建议同时关注中文大学、教育大学等仍有较大申请空间的院校。
这场教育国际化升级,既为香港注入全球人才活力,也为跨境家庭提供了更灵活的教育选择。在政策红利窗口期,理性规划、合规申请才是把握机遇的关键。